1948年12月15日,胡琏给黄维挑了一辆新坦克,自己乘坐带有路线图的旧坦克,在两人分头突围时,黄维的坦克因故障停下,胡琏的坦克一路狂奔,直至油料耗尽。
1948年淮海战役结束后,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并未停下脚步,迅速调整战略,转而面对新的挑战——国民党的十二兵团。这支部队被视为蒋介石手中的精锐,装备精良,拥有美军的全套装备和训练,其中不乏坦克和炮兵支持,甚至配备了化学武器。
对于十二兵团的指挥官选择,蒋介石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。虽然胡琏因其经验丰富和灵活处世而被看好,但蒋最终选择了黄维,“空降”担任总司令。黄维虽然战术理论扎实,但实战经验并不丰富。
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随即展开,中野部队与华野部队合作,发起了对十二兵团的全面进攻。此时,中野部队虽然早已在大别山的激战中损失惨重,但仍展现出顽强的战斗力。华野部队经历了长时间的作战而元气大伤,缺乏重型装备。
战役中,黄维的指挥受到了严峻的考验。尽管十二兵团在装备和训练上占据优势,理论上能够一举击败已疲惫不堪的中野和华野,但黄维的指挥却显得过于谨慎,甚至有些迟疑。这种犹豫不决,最终导致了战机的流失。在连续的战斗中,黄维未能有效利用其部队的技术和装备优势,反而陷入了被动。
十二兵团的战斗表现虽然有条不紊,但缺乏决定性的攻势,使得原本可能迅速结束战斗的局面被拖延。黄维的战术虽然理论上无懈可击,实际操作却透露出信心不足,无法把握战场的主动权。而这种局面在面对经验丰富,虽装备简陋但战术灵活的人民解放军时,显得尤为致命。
最终,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以中野和华野部队的胜利告终。十二兵团未能有效突破人民解放军的防线,而黄维的指挥也暴露了其在实战中的不足。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装备和人员素质的较量,更是指挥官决策与战术应用能力的试金石,而在这一点上,黄维显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。
胡琏被称为“老狐狸”军事指挥官,面对战败的窘境,仍然能够镇定地执行逃生计划。在淮海战役期间,蒋军遭遇严重的战略失误,胡琏被迫指挥十二兵团进行突围。蒋介石此时误判形势,急命胡琏空降支援,却已是时过境迁,局势难以挽回。与碾庄的悲剧相似,蒋军再次面临装备上的劣势和指挥上的失败。
胡琏在撤退选择逃生坦克时,胡琏放弃了表面上光鲜的新坦克,而选择了一辆经过战场实战考验的旧坦克。这辆坦克不仅机械性能稳定,还装备了导航仪器和详细地图,是真正的指挥车辆。反观黄维,由于胡琏的安排,他坐上了那辆未经战场磨合的新坦克,虽然外表更为先进,实则隐藏着故障的风险。
撤退中,胡琏的选择更显其战术老练。在遭遇三叉路口的关键时刻,胡琏与黄维的选择截然不同。黄维遵循大部队的撤退路线向西南方向逃去,这条路线虽然人多,但同样是敌军追击的重点。而胡琏则决定向解放军方向逆行。
胡琏的坦克在解放军中穿行时表现得异常冷静,甚至在人多的地方停车让路,表面上看似在礼让,实则是在混淆视听,利用解放军对蒋军倒戈坦克的习以为常,成功地混入敌军中逃出生天。与此同时,黄维的坦克由于机械故障而迅速被敌军追上。
他的坦克不但顺利脱离战场,而且在过程中巧妙地避免了直接与敌军的交火。尽管最终胡琏因战前受的伤而病倒,需要紧急救治,但他的战术选择和勇敢行为,成为那个动荡时代中的一个传奇故事。
来自 主编 王成斌 刘炳耀 叶万忠等. 《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第二集》 1988